陶藝時代來臨

  如果說一九八一年是台灣陶藝的起飛年,那麼一九八二年就是台灣陶藝雄霸藝壇、鋒芒畢露的一年,光是從八一年至八二年八月間,所舉辦大大小小的個展與聯展的次數就超越過去十年間展覽總和的數倍。回首台灣陶藝從無到有的艱辛路程,由工業陶瓷轉進現代陶藝的摸索探尋,八二年的現代陶藝,終於在藝壇上迸裂出美麗的火花,照亮了台灣陶藝未來光明之路。

  台灣的陶藝,一直到光復前,仍停留在工業陶的階段,有史可考的窯址,多在清代中葉才開始發展,產品多供日常生活之用;而日據時期,由於受到殖民政府的壓制,只允許生產日用品,至於製陶的人材,如曾留學日本陶瓷試驗所的林葆家,也毫無施展的餘地,那是台灣陶藝的停滯期。光復後至五O年代,窯業解禁,在初期,一些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陶藝家投入工業陶的行列,致力於使日用品趨向精緻,並從事產品開發,以期提昇民間生活品質。到了後期,陶藝家如林葆家、以及從大陸遷台的吳讓農與王修功等人不約而同地轉向個人創作,製作出具有創意的作品,重要的是,他們在作品上落款的舉動,開啟了陶藝的另一條道路,從此「工業陶瓷」與「陶藝」分道揚鑣,這是台灣陶瓷的轉型期,也是「現代陶藝」之濫觴。

  五O年代起,開始有展覽出現,六六年開館的故宮博物院,在傳統陶瓷的展示上,對於萌芽期的台灣陶藝貢獻良多,史博管主辦的國際交流展、國際競賽展、現代陶藝個展、聯展、古代陶瓷專題展等等,對於台灣作陶賞陶人口的培養,更有其莫大的助益,其中在八一年舉辦的「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聯展」,更給國內陶藝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中日雙方落差甚巨的作品,讓國內陶藝家猛然從「陶瓷古國」的榮耀中驚醒,諸如此類的「震撼教育」,使得國內陶藝的創作由瓶罐杯碗轉向形式解放的觀念創作,一次次地將國內陶藝導向[現代]的康莊大道。

  展覽方面,六O年代公辦陶瓷個展僅一次,顯示現代陶瓷尚未走進社會,陶藝家無法靠作品維生,專業陶藝家難以形成。七O年代,陶藝家有十四次展出機會,其中聯展個展各半,個展出現的陶藝家,僅馬浩、吳讓農、蔡榮祐等三人,顯示「陶藝家」還未能成為專有名詞。

   八O年代,陶藝大興,八二年計有陶藝聯展十三次,重要個展十九次,古代陶瓷展五次,大部分為私辦展覽(藝廊),其中聯展部分有「現代陶陳列展」、「現代畫家陶瓷聯展」、「春之陶藝’82聯展」、「醉陶展」等,其中「春之陶藝’82聯展」網羅了老中青三代陶藝家共十七人,是最具象徵意義的展覽,其他聯展的陶藝家人數有的幾達四十人,這是過去未曾有過的現象,常見的展出者包括王修功、林葆家、吳讓農、邱煥堂、陳添成、藤田修、游曉昊、楊元太、馬浩、馮盛光、楊世傑、楊文霓、劉良佑、陳景亮、李亮一、陳佐導、孫超、連寶猜、張繼陶、徐崇林等多人,顯示陶藝的成長快速。

  除了專業陶藝家外,陶藝的風氣也吹至其他藝術的領域及民間,走入生活。八二年有許多從事繪畫、設計、雕塑的藝術家加入此行列,有助於開拓現代陶藝的新風貌,「名畫家陶瓷聯展」即是一例,而民間的陶藝研習營及陶藝教室,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四處崛起,有興趣學陶的人口迅速增加,非專業的玩陶者也能做得有模有樣,如高雄「陶友陶藝展」便是學員的成果展,學陶的風氣已可謂「盛況空前」。

  藝廊方面,六O年代沒有藝廊邀請陶藝家展覽,七O年代,只有五家藝廊對現代陶有興趣,八一年至八二年八月的一年零八個月中,有八家藝廊爭相邀展,同時台北市唯一專供現代陶藝展示的天眼美術館於七月開幕,推展現代陶藝不遺餘力的宋龍飛還特地為文讚揚,最後連「台北市美展」及八三年的「全國美展」、「省展」亦擬議單獨設立陶藝組(原合併於美工設計項內),現代陶藝已躍上「歷史」的舞台,「陶瓷你的名字是中國」的光榮史蹟彷彿又將再度於台灣重現。

回上頁